查看原文
其他

从鹤岗到安吉,有人在村里学种地,有人一天6个视频会议,也有人出走半年花光积蓄!年轻人跑进山里当“数字游民”,能否治好精神内耗?

都市快报 2023-08-24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互联网白话 Author 互联网白话

因为两个年轻人,东北小城鹤岗再次登上热搜。

先是25岁的职业插画师小赵,去年花1.5万元在鹤岗买了一套46平方米的房子,现在每月花1000元请保姆帮忙做饭打扫。后来媒体又挖掘到90后的小李,从事自媒体工作,带着女友从杭州到鹤岗定居,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也只要4万元,直接拎包入住。

这并不是鹤岗独有的现象。眼下中国的一些小城市甚至乡村,出现了成群的年轻人,他们带着自己可移动的工作,或短暂停留或长期定居,目的是尽量让生活与心中的“诗和远方”走得近一点。

如同当年怀揣音乐、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奔赴大理、丽江、北京等地一样,只不过他们有了实现梦想更强大的武器:互联网。因为网络,他们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:“数字游民”。


在安吉的乡村数字游民

正在打造新大理

湖州安吉横山自然村,因为一群人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。他们带上了工作和简单的行李,住进了一个叫做“安吉数字游民公社”(简称DNA)的地方。

DNA的工作区

这里的DNA和生物学无关,是Digitital Nomad Anji的缩写。1997年,日立公司CEO牧本次雄在他的《Digital Nomad》书中预测到,高速的无线网络和强大的移动通讯设备会打破工作、地点之间的关系,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他们的房子……

数字游民一词由此诞生。在今天,数字游民覆盖的职业已相当广泛,设计师、程序员、插画师、新媒体运营、翻译……简单来说,就是一群“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能工作赚钱的人”。

DNA的主理人许崧自己就是资深的数字游民。2004年,他辞职开始做背包客,走过世界各地,前些年定居在大理,日常就是写作、交朋友。“大理好玩的地方还不在于风景,而是存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社区,天南海北的人在这里成了邻居,一起生活。”

DNA的主理人许崧

他把这一理念带到了DNA。他们所在的区域前身是一家竹木工艺制品厂,原先就有车间、员工宿舍几幢楼,进了大门就是一片空旷的水泥地,房子后面是田垄和草地。改造后,正对门的两层小楼变得很瞩目,楼顶写着“全世界有趣的人联合起来”的标语。

许崧自己也不是什么老板,来的人更愿意叫他“老许”,就像是一个邻家大哥。他说DNA没什么管理,空间怎么用,大家怎么交朋友,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。比如原先没有规划专门的健身区,但好多人有健身的习惯,而且自带装备过来。他们找到一个有落地窗的角落,有人放上器械,有人铺上地毯,就“长”出了一块健身区。

过去的大半年时间,前前后后有三百多人来到这个山村,有的在这里抵抗内耗、继续上路,有的干脆长住下来,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。


避免精神内耗和过度社交

许崧曾做过粗略统计,这些人里高学历、高收入、高专业技能的“新三高”人群占比很大,有50%以上的人是高学历海归,其中不乏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毕业的高端人才。

平面设计师Summer和男友咕噜噜就是其中的代表。他们是DNA的第一对住客,现在还住在这里。在成为数字游民之前,Summer在上海的一家电商公司干了三年多,公司越做越大、越来越卷,她决定辞职单干。咕噜噜的工作是展台策划,经常到各个城市办巡展,Summer就带着电脑一边工作一边跟他到处跑。

Summer和咕噜噜在录制视频

DNA数字游民公社募集居民的第一条推文最初只有几百阅读量,Summer正好是其中的一个读者。他们发送了邮件,得到回音后直接从上海开车过来看看情况。“他俩当初是开着宝马车来的,看起来特别有都市感,很难想象会来这里生活。”许崧说。

不过他们住了快一年,没有要离开的意思,反而被这里的人同化了,把宝马卖了换成改装小房车,车体的喷装还是Summer自己设计的。

“我很早就认定设计师不是一份能固定干到退休的职业,所以我前些年也在尝试多学一点技能,包装设计、海报设计等,有一定积累就开工作室或自由接单。”Summer说,“在这里交到了一帮朋友,接单的时候就专心工作,不接单的时候就睡到自然醒、爬山闲逛,现在就是理想的生活。”

如果收入没那么高,也可以像韦玉和小赵一样跑到千里之外的鹤岗。韦玉原本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员工,工作五年只攒了10万元,在老家也付不起首付。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她辞职来到鹤岗,从看房到拿到房产证,前后不过3天时间。

在鹤岗,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写网文,一个月开销不超过1000元。她也不愿意出去社交,逃离人口密度高的长三角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和陌生人打交道。

同样社恐的还有开头提到的小赵,她也没太多社交,换到新城市也没太多影响。现在她每天白天睡觉,晚上画画,一个月收入都会过万,所以花1000元请个阿姨帮忙照料也不怎么心疼。


“创作者经济”到来了

Jarod Zhang曾是非洲石油工程师,现在是内容创业者、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践行者。他在网上搭建了一个“数字游民部落”,分享关于数字游民的观察和经验。在他看来,创作者经济是打造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最佳赛道。

按照专业解释,所谓创作者经济,“指的是在软件和网络的辅助下,允许创作者通过他们创造的数字内容赚取收入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。”听上去有点拗口,但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,这个模式的进入门槛已经相当低。

在国内,内容创作者可以在抖音、小红书、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发表新观点、分享新事物,并且通过打赏、商务合作等形式变现,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过上“数字游民”生活提供了一条赚钱的路径。

当时间和空间对生活与工作的限制越来越少,尝试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成了他们的共同选择。对于厌倦了水泥森林的年轻人来说,大理、丽江、阿那亚、松阳、莫干山等有风景、慢节奏的小地方有着天然的吸引力。

在这些创作者的推动下,这些地方被带上了“乌托邦”滤镜,同时也迎来了活力甚至新生。

和周边其他村相比,因为数字游民的到来,安吉横山村要更潮更酷一些。年轻人在村里骑山地车,在草地上做瑜伽,三三两两在茶田散步,俨然就是这里的一部分。

今年7月开业的安吉创意设计中心,不仅有图书馆、创意商店、展览区域,还供应上海品质的汉堡。接下来,高端日料店和酒吧将会陆续营业,更多丰富的社区商业将在这里落地,直接拉动当地经济。

安吉创意设计中心

许崧表示,目前国内的数字游民多是以“散户”的形式存在,DNA是少有的数字游民聚集地,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,各自工作、共同生活,成为了朋友,找到了小时候邻里间的亲切感,初步实现了多样性社区的基础样板。

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能在国内更多地方建立数字游民公社,让这群人能够更自由、安心地出发和定居。


有人在村里学种地,有人一天开六个会议

还有人出走半年花光积蓄……

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数字游民? 

“当太阳西斜,人们合上电脑,抄起冲浪板,把自己扔向大海……”巴厘岛上一群数字游民的生活,对于在格子间里的年轻人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。尤其是在疫情时期,线上办公的普及,让更多疲于内卷的人开始设想一种全新的生活:离开大城市,在生活成本更低的山村、海边,一边工作挣钱,一边享受生活。

那么,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数字游民?数字游民真的能“松弛”地挣钱吗?

习惯了“早C晚A”

你愿意去没有独立咖啡馆的鹤岗吗?

25岁的汤汤辞去了杭州的工作,来到松阳,在海拔500多米、开车40分钟才能到的山上租了一栋两层小楼,开始每天耕读的日子。这是她托朋友找的地方,周围只有两三户邻居,快递只能寄到山下的镇上,下去一趟开车起码30分钟。

而且,老房子条件也很一般,但因为童年和爷爷奶奶在农村里的记忆太深,外加推窗就是稻田竹海的绝佳风景,汤汤还是决定一次性签下20年租约,付清了5年的房租——每年3600元的租金和城里相比简直可以忽略,但翻修花了她大笔的钱。

汤汤在松阳的家

在哪里落脚是成为数字游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,甚至是从0到1的第一步。高房价和高租金是绝大多数人成为数字游民的关键因素。然而,房价和租金往往是交通、文化、医疗等因素的综合体现。

汤汤勇敢地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,便宜的租金就是以生活不便为代价换来的。现在,她除了每天忙碌地应付撰稿和运营公众号等工作,很大一部分精力要放在种菜上,一来为了自己有机农业的理想,二来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。

汤汤在松阳的家

不过,想吃点肉蛋奶,只能定期到镇上采购,更别说城里那些料理。“要是能吃到一个起司面包就跟过年似的。”她说。远在外地的父母也时时刻刻担心着女儿的身体情况,山村的医疗水平很难应付重症和突发情况。

如果你熟悉了大城市“早C晚A”(早上一杯咖啡,晚上一杯酒),也很难适应鹤岗的生活。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显示,鹤岗的独立咖啡店数量是0家,本地人小王开了一家小而美的咖啡店,随即就成为了网红。换句话说,逃离了大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,就要耐得住鹤岗的安静和寂寞。

安吉横山村的数字游民公社能吸引那么多年轻人,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:不仅山水如画,和上海、杭州的距离也都不远,平均1-2小时车行时间就能到达。住在那的数字游民不想做饭可以叫外卖,想去购物可以打滴滴,还能骑着公社里的免费单车去山里看风景,偶尔也会去杭州、上海玩一玩。

目前,DNA主要分成六人间、四人间和两人间,七天起住,价格分别是180元、240元和430元,屋里有独立卫生间和淋浴房。所以,为了住得更舒适,部分数字游民也开始在周边物色房子,附近一幢独栋小楼的年租金要比大城市便宜多了,但显然比汤汤的老屋要贵。


款、赚钱的本事、独自生存的能力

都准备好了吗?

在到安吉横山村成为数字游民前,Summer是上海一家公司的平面设计部主管,算得上高薪职业。现在,她每月的收入也有两三万元,完全比不上全职时期,好在开销下降了很多,又有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,性价比高了不少。

除了与都市生活的距离,数字游民需要面对另一架跷跷板,一头放着收入,一头放着自由支配的时间。Summer这样的资深从业者,只要她愿意,可以随意撬动任何一头,但对于能力不够的年轻人,是比在大城市工作更大的挑战。

1996年的女孩小敏,前几天从老家回到杭州,暂住在朋友家,准备重新找一份平面设计的工作。今年3月,她辞掉人生中第一份工作,先是去了自己一直向往的长沙,在地铁口边上短租了一间民宿,一个月只要800多元。偶尔有她的客户或朋友介绍的单子,获得点微薄的收入。

之后几个月,她迫于寂寞搬到了有朋友在的城市落脚,花销不可避免地大了很多。终于有一天,她发现自己最少的一个月也花了3000多元,1000多元的“五险一金”占了大头。

“这种日子好像是看得到头的,在闲着没事干的时候,不自觉地就刷起了招聘网站。”在这段长达半年的旅途中,小敏发觉当数字游民没那么简单,要么扔下一切,要么准备好一切,包括存款、赚钱的本事、独自生存的能力等等,这些她还做不到。

因为从业经历不长,积累的资源也不够,她只能接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小单子,而且数量十分有限。最困难的那个月,两个小单子为她带来了不到1000元的收入。

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汤汤身上,她现在的工作是撰稿,帮人做些公众号运营,每个月的收入并不高,只能算是维持生活,好在物欲也不强,不用非得为了满足欲望拼命想办法赚钱。用她的话说,要想多赚点,多接点活儿就好了,但她暂时并不打算这么做,“因为还要花时间种地。”


你可以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

坚持早睡早起吗?

和没有准备好的小敏相比,Solar要得心应手得多。她原先在互联网行业工作,干了6年裸辞了,现在受雇于一家初创科技企业,做产品经理,团队十来号人,几乎都是远程办公状态。

Solar每天的通勤距离就是从卧室到书房。她的作息时间很规律:早上9点坐在电脑前,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,下午6点半准时走出书房。网络那头一起远程工作的小伙伴们也遵循着相同的时间规则:默认6点半以后就不给对方发消息——那是留给生活的时间,如果晚上还要心惊胆战地看消息,那远程也就不幸福了。

Solar在工作

“但这也导致我白天非常忙,每天至少有6个视频会议,大多是我主动发起的。” Solar说,“自从做了数字游民之后,我们团队的有效沟通更多了,工作效率比之前在公司上班至少提升1.5倍,工作时间反而更少了。”

在成为数字游民500天后,Solar总结了不少心得体会分享给网友。她认为,只要你的工作是需要完全面对电脑完成的,那你就可以称为数字游民,门槛很低。但同时,想成为数字游民的门槛很高,因为对个人的要求也更高了。

她总结了六大要点,来帮助想要成为数字游民的人判断自己是否符合:

这些点总结起来实际上是两个字:自律。之前知乎上有一个问答:“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数字游民?”一位叫Natalia Mok的网友回答里同样有“自律”,另两项是“不怕孤独”和“自主学习能力”。

围绕这三点,她还提了三个经典问题:你可以在没有人盯着的情况下坚持早睡早起吗?你可以在外国看风景的同时,自觉打开笔记本电脑工作吗?你可以在大家都在谈论某事的时候,还坚持自己的想法吗?


你生活的地方适合数字游民吗?

留言告诉我们

中国数字游民的首选城市是云南大理,这是多年来涌入的“背包客”和游客让这座城市积累了深厚的社群文化。海南陵水、广西柳州、福建泉州等城市,杭州周边的莫干山、松阳等县域城市,也出现了不少数字游民的身影。

这些城市都有着共同的特点:风景优美,有较好的自然风光,能满足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,同时交通相对便利,距离大城市不远,物价也相对更低。

随着数字游民概念走红,社交平台上“适合数字游民居住的城市推荐”等相关热帖也越来越多。那么,你觉得自己现在住的地方适合数字游民吗?欢迎登录橙柿互动,给我们留言。

即日起至10月31日,我们将根据橙柿互动APP内的留言质量外加点赞数,选出10位赠送杭州艺术周双人票一张。


橙柿互动·都市快报 记者 熊文媛 储帆 梁应杰

编辑 童蔚

点点点,赞和在看都在这儿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